老龄化时代,“医”与“养”碰撞出新火花 (待审核)

2022-11-28 17:08| 查看: 152| 评论: 0

摘要: 老龄化时代下,「医养结合」有哪些理念内涵,具体落地时遇上什么难题,又有何种实践和探索经验?
迄今为止,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,表明要深度推进医养结合,让「老有所医」、「老有所养」。从《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》等文件,到15分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等实践,都在强化基层「医养」功能的实现。
化时代下,「医养结合」有哪些理念内涵,具体落地时遇上什么难题,又有何种实践和探索经验?
在上海,26岁的王程是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一名养老护理员,每天数十次扶抱老人,为他们翻身、喂饭、换纸尿裤,做全身清洁和更衣,一天工作10小时以上。
社区福利院是社会福利事业机构收养因年老、疾病、生理或心理缺陷而丧失劳动能力、出现生活困难的人,尤其是老者。
像王程这样的受过专业教育的养老护理员,就在那里为老人们扎尿袋、喂饭,从事一线护理员的工作,之后,他又承担起相关管理工作,包括制定护理员工作计划、确立考核制度、细化护理操作规范等等。
人终有一老,总有一天,身体会像一架年久失修的机器,机能慢慢衰退,许多疾病成为了我们的「朋友」。慢性病、失能、半失能、失智、半失智等,都可能慢慢出现。

据相关数据显示,在中国,就超过1.9亿老者患有慢性病,约4000万老者属于半失能、失能状态。然而,很多大病康复期、慢性病老人往往无法在传统养老模式中得到良好照料「医养结合」的呼声越来越高。


一、、
「医」与「养」打配合,并不新鲜
医养融合,自古就有。
在传统中医的理念中,「医」与「养」合二为一,素来打配合惯了。秉着「天人合一」的整体论,从养生入手,疗愈身体疾病。
现代医学则针对疾病和人的生物学特点,将医学细分为不同门类,诸如预防医学、临床医学、康复医学,深入推进医学实践,但万变不离其宗,都是为了恢复患者的健康,都是「医中有养,养中有医」。
随着老龄化趋势加强,将「医养结合」服务于老年人,一切都显得如此顺理成章。
传统的养老院,重「养」轻「医」。不过,在运行的过程中,因为实际需求,探索出功能分区,注重护理功能。以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为例,能自理的老人一般住在有公共设施的低楼层,失能失智老人住在高楼层的「专护区」,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护理。

但即便如此,还远远不够。据统计,截至2019年,在我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2.97万余家,其中「医养结合」机构4000家,占比不足13.5%。


二、、
医养结合,有哪些可探索的空间?
简言之,加大现代医学成果及相关服务在养老任务当中的比重,以医疗为保障,以康复为支撑,边医边养、综合治疗。
首先是,利用医学上日趋精细化的检查检验方式,尽早将重症扼杀于摇篮之中,防患于未然。
例如,老龄化时代下,我们的长辈是否有罹患重大疾病的先兆,相关疾病能否在发病早期就得到识别,相关必要的检查、治疗、康复训练,是否能够匹配?
又例如,过往疾病是否转归,长期以来的「疾病朋友」能否及时得到评估和观察?这些都可以通过先进的医学检验技术和手段得到答案。
其次,可以考虑将康复医学的理念和治疗手段融入医养工程。罹患不同疾病亟待康养的那部分人,可以引入康复治疗手段,诸如物理治疗、作业治疗、言语治疗、心理康复、传统康复治疗、康复工程等等,让他们恢复如常的生活。
再次,适当使用医学服务和技术,进行安宁疗护。减少患重症的老年人的痛苦,尤其是对于罹患难以治愈疾病的老人,让他们安详地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。
同时,用体贴入微的「康养」,润物细无声地呵护着身体不适的老者。
例如,提供保健诊疗、护理康复、心理精神等各方面的支持。
又例如,及时配送相关药物、上门巡诊等,又或是,使用床头一键呼叫器、智能健康监控设备等,让「互联网+医疗」、「互联网+护理」等模式惠及更多老年人。
如此一来,既重「医疗」,又重「康养」,这样的理念,倘若能够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扎根,开出绚烂之花,就能芬芳每一位老者的晚年世界。

然而,现实似乎还不尽如人意,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与解决。


三、、
15分钟,医疗「飞」入寻常百姓家
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,许多老人家更乐意在家庭含饴弄孙,颐养天年。离开家庭前往陌生的机构养老,对他们来说是个挑战。
据相关统计,中国的老年人大多数都在居家和社区养老,形成「9073」格局,即90%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,7%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,3%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。
强化医养结合的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,是国家在今年的《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》中提出的工作重点之一。将医疗卫生服务延伸到社区与家庭,完善相关配置,匹配相应的人才团队,也最契合当下需求。
基于此,「15分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」的提法值得关注。
这个服务圈,以家庭为基础,依托于家庭所在的社区,让养老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享受医疗机构、相关企业等等所提供的养老服务。
为了更好地打造此类社区,国家开展了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。充分利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、乡镇卫生院等,改扩建一批医养结合服务设施。
事实上,在许多社区,传统的医疗和养老资源并不罕见,譬如卫生服务中心、辖区内养老机构、护理站等。它们分散存在,发挥着有限的功能。当务之急,是整合这些资源。目前全国各地例如扬州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地都在积极开展相关活动。
以广州为例,其着重考虑居住在广州市行政区域内60周岁及以上居家老年人的医养需求,为其提供相关服务,打造15分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。
诸如区、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统筹区、街道(镇)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、星光老年之家、农村老年人活动站点等设施资源,都将被纳入医养结合体系,未来会重点考虑做好相关服务衔接。
其中,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升是痛点。
国家及相关单位多措并举,积极鼓励和支持老年医疗护理人员的培养,提高专业化水平。
例如,建立系统的培训、晋升及管理机制,为老年医护人员提供平等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职称晋升政策,加快探索对养老服务人员的鼓励政策。
总之,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,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,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。
与此同时,相关部门积极研究制定养老服务人员的薪酬管理制度,改善和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地位和待遇。
借助家庭医生签约或是医养结合签约的力量,让更多医疗卫生服务最快时间内「飞入寻常百姓家」。
目前,聚焦银发一族的需求,家庭医生正在积极开展出诊、家庭病床、长期处方服务、居家康复、中医药「治未病」服务、远程健康监测等特色服务,与签约居民建立紧密、持续的互动关系,将签约服务覆盖到所有签约对象。
以深圳市为例,全市800多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,覆盖率达到100%,平均2万人就拥有1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。
截至2021年,已建立家庭医生团队3528个,共有400万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服务,为构建社区「10分钟就医服务圈」乃至「15分钟健康养老社区」打下良好基础。
融合传统医疗资源,能够让当地养老事业如虎添翼。
多地民众信赖并依靠中医。结合中医优势,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,再融合医疗、康复、养生优势,让我们的长辈「老有所医」。
例如,许多县中医医院将纯中医特色服务于老年人医养需求。
根据三级医院的设置标准建设,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坐诊,配备设施设备,为老年患者提供医疗服务。
解决了「医」的问题,还需解决付费问题。医养付费,困扰着许多捉襟见肘的老年人。
在社会保障方面,通过健全医保制度,将医保纳入养老范畴,进一步扩大养老机构医保结算的范围,可以解决老人日益增加的费用问题。

另外,健全医疗保险机制,全面实施老年护理保险制度,同时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老年健康、长期护理、意外伤害等保险业务。


四、、
如何让「养」更走心?
银发一族的精神心理健康,也被广泛纳入养老的考虑范围。
许多地方通过定向老年群体的用户调研,科学设置各类文体康养设施,进一步打造老年宜居环境。
例如,乒乓室、台球室、排练室、红色学堂、图书馆、老百姓健身房、环湖游步道等宜老设施,可以为老年生活增添幸福底色。
同时,挖掘当地的传统娱乐项目。
例如地方戏剧、皮影戏等传统艺术专场演出,定期推出跨区域文化走亲晚会,帮助老年人就近在熟悉的人文环境、村庄环境中颐养天年,托起幸福「夕阳红」。
好的组织和活动小组都需要运营和管理。许多银发一族曾经是单位、家庭或是所在村庄相关事项的管理骨干,可以充分挖掘他们的管理才能,让他们运营相关的文娱小组等等。
此外,组织代际照顾活动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方式。比如,邀请托儿所或小学的孩子,进行社会实践,定时和老人一起互动。
老人可以陪着孩子们做手工、玩游戏、搭积木,孩子帮老人们泡茶、推轮椅去晒太阳,陪老人下棋等等。
更有甚者,把幼儿园搬进养老院。
以英国为例,人们就尝试把幼儿园搬进养老院。孩子与老人可以同时被看护,互相学习、互相照顾。他们认为,老人能够给孩子带来经验学习与指导,小孩则可以给老人送上关注与陪伴,通过代际学习、互相照顾,实现「老幼同养」。
未来,医养结合将会有更多探索的空间。随着多方努力,医养社区也将会迸发出更多活力,点亮老年人的天空。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