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:临终关怀是否相当于放弃治疗?确诊恶性肿瘤晚期的病人就不值得期待奇迹吗?为什么要让他放弃希望? A:临终关怀不等于放弃所有治疗,是给予缓和治疗以减轻患者痛苦。确诊恶性肿瘤晚期的患者,在可以积极治疗有希望的情况下,还是应该去争取生命的权利。但是当生命进入倒数时,其生命宽度应该比他的长度更有意义。而我们所做的就是提高其最后的生存质量! Q:临终关怀能落到实处,还是仅仅是做做样子,对具体患者的费用负担是多少?患者剩余生命怎么计算?任由癌细胞扩散?还是说是一种放养式? A:我们中心的临终关怀从1995年开始起步,至今有22年的历史。主要面向生存期小于2个月的癌症末期的临终患者,平均2.5天有一位患者过世。这里要注意的是癌症末期的临终患者,在这一阶段的患者抗肿瘤的积极治疗对其来说已意义不大,反而对患者来说更是一种痛苦的折磨。 Q:请问临终关怀这个项目专业化程度高吗?必须专业的人员才可以完成吗?就效果和意义的层面来说,专业人员和家人谁做工作的意义更大?家人在这一过程中能做什么?该怎么做? A:家人给予患者的亲情支持,是任何感情所不能替代的。家人完全可以参与到照护患者的日常工作中,如喂食、擦身、按摩等。哪怕患者进入更多的临终前的睡眠状态,家属什么也不做,只是病床前的陪伴和静坐,也会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关爱和没有被遗弃的孤独感。 Q:临终关怀有多少人可以享受到? A: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享有临终关怀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。虽然我国的临终关怀起步晚,但目前国家政府层面已意识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社会问题,正在大力推进临终关怀全国范围内的开展。相信不久的将来老有所依,人人享有临终关怀不是梦! 潭彬:前段时间读《一个人的朝圣》,里面的圣伯纳丁疗养院让我印象深刻。希望我的生命末期既不在医院度过,也不在家中等死,能够在临终关怀机构平静地走向死亡,只可惜这类机构目前甚少…… A:目前国内的专业临终关怀中心确实没有,上海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为模式的临终关怀。不过国家卫计委家庭司正在上海调研安宁疗护临终关怀工作,标志中国正式将临终关怀列入中国卫生体系和战略规划! Q:癌症晚期病人如何获得医院的帮助缓解疼痛? A:癌症晚期患者可以通过住院途径进行一个镇痛管理,也可以通过二三级医院肿瘤科的疼痛门诊,进行疼痛管理。 Q:如果有精神疾病患者将会怎样安抚?病人和家属谁的情绪更重要? A:对于精神患者的临终关怀,我碰到病案相对甚少。但是我们认为临终关怀是每个人的权利!患者和家属的情绪都非常重要,在临终关怀中提出的是全人、全家的照护。要做到患者善终、患者和家属之间善别、家属善生。 Q:告诉患者本人实情,如何是适合的语言? A:有时告知不需要那么直白,在适当的时候,或者借某件事为由,用婉转的方式探讨。大多数身体健康的正常人,忽然有一天面对着疾病,频繁的住院治疗,多少会有些察觉和想法。 Q:死亡怎么可能没有痛苦?心理上的安慰无法抵消那种癌症带来的肉体上的疼痛?要是我得癌症,我希望能早些解脱而不是一直靠药物麻醉。 A:死亡本身并不痛苦,痛苦的是死亡的过程。在我们实际病例中,死亡过程中心理上的痛苦远大于疾病折磨所带来的肉体痛苦。 Q:长期接触死亡边缘的人,时常面对生命无常,可能会遇到很痛心的个例,你们会怎么样调整自己心态呢? A:作为医护人员,注定是从事面向生死的文化事业。使得我们对于病痛、生死多了一份异于常人的从容和淡定。缓和医疗服务比普通的医疗服务,面对的是更大强度的死亡压力。但是出于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,需要我们有清醒的情感认知,以同理心公正的帮助每一位病人。当然,在实际服务中也会遇到低潮沮丧的时候。这个时候我们也会像普通大众一样,给自己放个假,通过旅游等个人觉得最舒适的方式来调整心态。我们的团队也会定期举行集体督导、放松活动,如果很难继续在缓和医疗的团队工作,也可以申请调离岗位。 |